我國模具行業保持較快速發展
我國模具行業發展較晚,現代模具工業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起步,但經過多年的努力,通過引進國際工業發達國家與地區較為成熟的的設計制造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我國模具制造業已建立起了包括模具技術研發機構、模具生產和供應體系在內的模具工業體系,模具工業規模和技術水平有長足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模具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1-2017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11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已達1639.88億元。2013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7.33%。之后進圖緩慢增長期,截止至2017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達到了2663.42億元,同比增長2.31%。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模具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2753億元左右。
我國模具技術追趕國際水平
模具行業快速發展下,模具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模具集成制造單元與技術的普及、商業互聯網向模具及其產業鏈延伸、3D打印在模具制造中的廣泛應用、模具的智能化、輕量化新材料與大型塑料模具的出現與優化、大型級進沖模技術的成熟、模具標準件精細化等。
具體來說,以模具集成制造單元與技術的普及為例,近年來,模具除了具有自動送料、沖壓成形、疊片計量、厚度分組、鐵芯組合和產品輸出、鉸鏈裝配連接等功能,又出現了復雜運動結構、模內加熱、鍛壓、局部熱(組織)控制、模內焊接、攻絲、局部注射、模內切割、模內檢測等工藝組合過程。
再如,3D打印應用生產模具型腔是型腔模具發展的新動向,金屬增材-減材組合制造技術是當今3D打印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3D逐層增材成形,結合高速銑定層厚輪廓減材精整,實現復雜金屬零件的高精度制造。目前,應用領域排名前三的是工業機械、航空航天和汽車,分別占市場份額的20.0%、16.6%和13.8%。
我國模具技術快速進步主要表現分析情況
可見,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國模具設計加工和制造技術正在趕超國際水平。此外,還可以從專利角度反映出我國模具技術的飛速提升。
根據SooPAT數據統計,2008年以來,我國模具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穩步上升。2017年全年申請專利數量達22872件,首次超過2萬件,創下歷史新高;2018年專利申請量有所減少,但仍超過了1.7萬件,達到17146件。
2008-2018年我國模具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統計情況
不過,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專利較為分散。從專利申請人來看,排名前十的專利申請人中,鴻海精密兩家公司排在前兩位,專利申請量分別為347件、337件,合計占比不到0.7%;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數量為309件,位居第三。
我國模具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模具技術朝向“五化”發展
未來,模具技術的發展將朝向“五化”,即高精密化、自動化、智能化、新型化、融合化。
隨著最近幾年的不斷學習,我國的模具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發展了一批專門從事高精度模具制造的公司,意識到尺寸的精度是制造高精密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產品最重要的因素。要做高精密模具,不外乎有設備和人才2個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國在最精密的領域跟國外還有一定距離。但在國家高度的重視下,不遠的將來定會實現超越。
自動化、智能化是提高效率的保障,隨著各種配合模具生產的自動化設備(主要是機械手)的普及,以及模具內部標準件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主要是熱流道),模具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了,而且會朝著更高、更好的境界發展。
模具新型化需要深厚的設計和制造底蘊,這將成為模具企業打造品牌的資源,爭取更優質客戶的籌碼。
融合化即產品研發與模具高度融合。這個趨勢也是必然的,這種改變是比流水線代替全能模具師傅更能影響制造業模式的一種改變。簡單而言,就是模具設計師和產品研發融合成一個新的崗位,一個能夠負責整個產品從外觀到機構、再到模具、到模具加工、模具生產、產品組裝一系列工作的全新的崗位,成為制造業絕對的核心。